索 引 号 | 11321084014427443M-2019-004 | 体裁分类 | 其他; |
主题分类 | 文化、科技、教育、新闻出版;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高邮市科技局 | 生成日期 | 2019-03-06 |
名 称 | 市科技局2018年工作总结以及2019年重点工作安排 | 公开日期 | 2019-03-06 |
文 号 | 关 键 字 | ||
内容概述 | |||
文件下载 |
今年以来,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目标,以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科学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突出思想解放及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大力实施“聚才创新”工程,助推全市产业企业创新发展。全市累计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6家,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42家,位居扬州前列,获批2项省重点研发项目,欧力特公司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批省知识产权支持项目5个,高邮市成功获批“江苏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市”。
一、2018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深入推进“聚才创新”工程,以“智”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力量
1、精准对接,集聚创新资源。按照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推进“聚才创新”工程实施意见》精神,今年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及“法检”两长带队拜访大院大所70家以上,形成“市领导牵头、部门协调引导、乡镇园区参与、企业需求主导”的聚才引才“一张网”格局。截至目前,四套班子领导及“法检”两长已走访天津大学、武汉大学、济南大学30多家大院大所,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51份。促成中汽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高邮院顺利签约,西南交通大学与市政府签订校地全面合作协议,华东交通大学与城南新区签约共建研究院,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与欧力特共建实验室,陕西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落户高新区。
2、创新方式,拓宽引才渠道。以项目带人才,实施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带动集聚各类人才,建立创新项目与人才引进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今年以来,共获批扬州市级国际合作项目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7个,科技副总13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7个,新建校企联盟34个。以人才引人才,注重已入驻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镇长团、高邮籍在外高层次人才的人脉优势,累计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暨南大学千人计划专家麦耀华教授、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蒋同海所长等20多家高校院所100多名专家教授来邮深入企业考察交流、洽谈合作。以活动聚人才,5月25-26日成功举办了“2018年聚才创新·智汇高邮”系列活动,硕果累累。活动中共签约67个项目,包括12个校地院地合作项目、4个共建实验室项目、6个公共平台项目、5个综合体入驻项目、10个创业人才项目、15个创新人才项目、15个技术合作项目,除3个是新一轮校地合作项目外,其余都是今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有效对接形成的合作。
3、做优载体,打造创业平台。目前我市共有3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包括:开发区“高邮市科技产业园”、高新区“光电科技综合体”和城南新区“通邮电子商务产业园基地”。在本届政府“十件大事”中,科技局涉及的关于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情况,今年以来,科技产业综合体新开工8.1万平方米,综合体累计新入驻企业86家,其中,开发区“高邮市科技产业园”新增入驻企业32家,高新区“光电科技综合体”新增入驻企业23家,城南新区“通邮电子商务产业园基地”新增入驻企业31家。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今年共获批省研究生工作站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申报省院士工作站1家;由城南新区牵头,联合大连理工高邮研究院、通邮电商园申报的高邮城南经济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指导高新区申报省众创社区,已经成功通过现场考评和答辩,有望立项,按照娄书记指示要求,围绕电线电缆、造明灯具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强化支撑引领,推进创新中心建设,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二)深化创新体系,以“制”为指向,为科技发展打造新模式
1、放大“院团会”效应。进一步强化“院团会”(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镇长团+高层次人才协会)联动工作机制作为我市县域人才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径,秉持“集聚资源、集成支持、集中服务”理念,累计邀请专家来访700多人次,促成校地、院地全面合作68项,服务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多项,共邀请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省科学技术情报所等专家教授举办政策宣传、业务辅导及成果路演专题讲座14场,参加培训人员1500多人次。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叶绪江、扬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康尧等多名省市领导来“院团会”调研,受到了一致好评。科技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省级媒体报道了高邮“院团会”联动成效。
2、重视科技政策引导作用。强化政策导向,打造最优政策环境,邀请省科技情报所协同创新中心李旭东主任来邮宣讲省“科技改革30条”政策,强化本级“人才18条”“科技12条”政策引导,组织各职能科室高频次深入全市13家乡镇园区为企业举办现场政策宣讲,将政策宣讲贯穿于企业调研之中,帮助企业解读、把握省市政策,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用足用活政策;印制2018科技人才政策汇编,累计向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2000本。积极为全市企业宣传扬州创新券政策,确保政策辐射到每个企业,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01家企业申领扬州创新券,预计兑现扬州创新券650万元。
3、科技金融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苏科贷”业务规模,联合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走进企业,上门开展科技金融服务,2018年帮助26家企业申报“苏科贷I”项目并获资金贷款6830万元, 较去年增长36.05%;协助市财政局对接农商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宝德电气、金丰机电等19家企业推荐对接“资金池”和“实业贷”项目,获得融资7670万元,今年科技金融服务企业共计45家,科技融资近1.5亿元,有效缓解了我市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4、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搭建技术产权交易线上服务平台,让技术供需双方便捷实时获得信息查询、发布供需信息、进行成果价值评估、实现技术和产权交易等基本服务。2018年5月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高邮分中心授牌成立,截止目前,高邮市技术市场办通过服务、引进、培养的技术经纪人达21人,对接引进科技成果84项,技术合同备案额6621万元,预计今年全市技术交易合同备案额达1亿元。
(三)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以“知”为保障,为创新发展增强新实力
1、稳步推进专利良性增长。巩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成果,强化科技工作体制机制保障,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市工程。找准区域、产业、平台、企业、机构、政策、人才、合作、项目、考核等十个方面,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提升绩效,确保专利各项指标稳步健康增长。截止目前,我市累计申请专利6605件,其中发明专利1026件;授权3845件,其中发明专利124件;PCT申请10件;有效发明专利63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53,指标完成率扬州第一。
2、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8年,我市获批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区域、高邮灯具协会获批省正版正货示范行业、高邮通邮电商园获批省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支持项目、江苏华富储能获批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龙腾照明集团获批省知识产权贯标绩效优秀奖。组织日兴生物、卫星卷烟、欧力特、润明申报并获批扬州市级知识产权战推项目,高邮市新世纪灯具城获批扬州市级“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创建项目,华富、金丰、金润龙、承煦、康正生物5家公司获批扬州市级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绩效奖补项目。
3、布局园区专利优势格局。推进高新区、开发区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高新区成功获批全国知名品牌生产示范区、江苏省“正版正货”示范行业、江苏省区域品牌示范园区,灯具产品获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是目前扬州市唯一获批此称号的工业产品。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争创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四)强化创新主体,以“质”为前提,为企业发展增添新活力
1、以科技成果转化开拓创新路径。服务重点产业、企业通过实施、引进科技成果,实现持续、高效的创新转型发展,培植创新发展的增长点。今年江苏欧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柔性成组技术的兆瓦级储能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经网评、现场考察后,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科技研发资金600万元。组织10家企业申报扬州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北方动力“高效能智能化电动汽车后桥电驱动系统研发与产业化”、江苏创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机器视觉的超轻细粉料高精度无尘阀口包装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亚光电缆“海工耐海水高强度复合材料及其防水电缆制品研发与产业化”和扬州市祥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活性包装用碳量子点/纳米银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四家企业获批立项,获批资金280万。
2、努力推进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针对我市重点产业,依托高校和企业载体,推动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建成扬州市化学储能企业重点实验室(华富)、扬州市甲壳生物质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日兴)、扬州市电子信息传输用电线电缆材料应用研究企业重点实验室(曙光)。扬州市化学储能企业重点实验室(华富)今年以来申请专利8件,获授权专利3件,形成转化产品实现销售3.6亿元。扬州市甲壳生物质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日兴)引进了剑桥大学张年书教授团队(申报国家千人计划)、浙江科技学院平立凤研究员(入选了江苏省科技副总)、南京工业大学李鹏博士(省级博士后进站)、江南大学李会博士(省级博士后进站),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环节中,做好专利布局,并积极申请执行省级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有望今年年底通过)。扬州市电子信息传输用电线电缆材料应用研究企业重点实验室(曙光)相继申报了12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投入近2000万元,相继购置了检测设备、中试车间用设备及软件投入,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3、尝试建立“离岸孵化”新模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理想场所,确保入驻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市政府在扬州星耀天地购买整幢1万平方米左右用房,建设离岸孵化器,并根据要求,打算在南京、上海推动离岸孵化。高邮高新区在上海虹桥高铁站出口附近购买350平方米办公场所,用于中电海康威视作为域外研发中心,在扬州购买了近7000平方米离岸孵化器、人才公寓等。
二、 政府工作报告分解任务完成情况
《2018年高邮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局涉及的15项内容,截至目前,8项任务目标已完成,6项任务目标按序时推进,1项目标未达序时。
1、已完成的8项目标任务
项目名称 |
进展情况 |
(1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5件。 |
截止目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34件。 |
(28)吸引2-3家大企业、大集团在我市落户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引进重组并购项目5个以上。 |
卸甲镇引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循环经济产业园设立研究分院; 恒通照明引进成都(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合作设立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50)入库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20家以上。 |
省科技厅公示高邮通过高企培育入库的企业数42家。 |
(51)育成创新型行业“单打冠军”3家。 |
培育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扬州日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3家重点企业。 |
(66)建成林禾科技创新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孵化平台。 |
高新区林禾科技创新园年后已开工运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基本建成并招引企业入驻。 |
(67)科技产业综合体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入驻企业和“双创”团队70个。 |
科技产业综合体总面积达40.8万平方米,新引进入驻企业73家。 |
(68)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0个。 |
累计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86个。 |
(70)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个。 |
完成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个。 |
2、按序时推进的6项目标任务
项目名称 |
进展情况 |
完成时限 |
备注 |
(13)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 |
全年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6家。12月份省科技厅公示今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
2018.12 |
12月底前公示今年新认定情况完成此项任务 |
(14)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1%以上。 |
扬州统计局初步反馈数据为2.03%。 |
2019.03 |
此项数据统计第二年3月前完成。 |
(52)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全覆盖。 |
认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指导帮助科技型企业发明创造。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总数的80%。 |
2018.12 |
|
(53)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0家。 |
培育认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35家。 |
2018.12 |
|
(65)集聚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00人以上。 |
柔性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155人加盟企业,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
2018.12 |
|
(69)新增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5家。 |
获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立项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申报中。 |
2018.12 |
|
3、未达序时目标任务情况分析及下一步举措
今年我市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的企业共有135家,1-8月全市高新产值257.6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794.37亿元,占比32.4%,与政府工作报告目标35%仍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受环保政策影响,化工企业关停,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当年未通过认定,对今年高新产值影响较大。虽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在扬州各县市区处于前列,但是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体量不大,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缓慢。同时,部分乡镇园区未能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战略性的发展重点,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重视程度不够,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配套服务和企业培育上未能形成通畅、高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机制。
下一步将结合地区资源禀赋,主攻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特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值与专业从业人员的占比,成为区域特色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谋划上与其他部门加强配合,做好统筹与推进。
三、2019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
2019年,科技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聚才创新,全力做好招才引智工作,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深挖科技资源潜力,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实力,着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细化举措,抓好落实,在重点乡镇园区,以推进加快建设“众创社区”为中心,推行“七个一”工程,依托一所大院大所,梳理一个特色产业,建设一个科创中心,探索一个信息发布、成果转化共享的好机制,组织一个国资公司,组建一个产业基金,打造一个大学产业科技园,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高邮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着眼新目标,做到三个高。一是高起点谋划。围绕转型升级主线,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开源节流,将更多企业纳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认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育成创新型行业“单打冠军”4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个;科技融资1.8亿元以上,技术合同备案金额1.2亿元,扬州创新券申领发放额度1600万元,企业兑现创新券资金900万元;二是高标准推进。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明专利申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重点目标,定期跟踪、通报各乡镇(园区)指标完成情况。发挥各级各类政策的叠加效应,强化省市人才科技新政落地见效,加快科技资源统筹,不断提高创新效能,帮助企业乘势转型、借力发展。服务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备案工作,组织企业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宣传及培训,为企业实际操作提供直接有效的工作指导。加强与财政、税务联动,共同做好技术开发项目备案工作,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三是高质量落实。做好“聚才创新”工程跟踪落实工作,确保“拜访大院大所、柔性引进人才、人才载体建设”三项重点工作任务取得实效。签订校企、校地合作协议100项以上,柔性引进高端人才100名以上,新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个以上。建立技术、人才、项目、管理、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实现更主动服务、全天候服务和零缺陷服务,针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全过程的专项服务方案,当好服务创新创业的“店小二”。
2、着眼新布局,做到三个稳。一是稳健运行。“院团会”联合调研需求、联合招才引智、联合服务项目,收集人才、科技需求200项以上,邀请镇长团后方高校来邮洽谈、对接20次上,促成校地、院地全面合作,将“院团会”打造成企业人才引进、技术合作的“经技人”,科技项目实施的“帮办员”“服务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科技政策宣传、成果推介、项目路演、业务讲座等活动,举办科技讲堂10场次以上。二是稳步推进。着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和小微企业“小升高”计划,提升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重视高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培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智能制造、光电储能、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重点推进高新区和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决策、投入、研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稳扎稳打。摸清我市与大院大所合作现状,推动乡镇园区至少与一所高校院所、一个专家教授团队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精细化服务,实现精准对接。在每次科技对接活动前,收集相关企业真实的人才、技术需求,协助企业把需求通过指标等方式进行量化;邀请与高邮重点产业相关的高校院所专家来邮,为企业问诊把脉;围绕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邀请成果丰硕、创业意愿强烈的领军人才来邮创新创业。
3、着眼新定位,做到三个实。一是实现新提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在项目申报、创新券、苏科贷等政策中突出强调专利创造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创新人才,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全年专利申请7000件,其中发明申请1800件;专利授权35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件,在今年的成绩基础上更进一步。二是实现新突破。大力强化人才、科技高效一体,深化“人才+科技”协同推进机制,找准人才科技融合服务产业、企业创新的最大公约数,引入新人才、促成新合作、催生新项目,力争形成“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三是实现新发展。增强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和提升科技产业综合体的承载力,推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我市将由市政府牵头,继续在高邮以外购置或租赁孵化用房,作为园区或企业离岸孵化使用。另一方面,探索将已建的科技产业综合体作为我市其他乡镇园区的离岸孵化器,积极招引科技型企业入驻,促进我市综合体提质增效。引进和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高端人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吸引大公司、大集团入驻园区开展研发活动,大力支持知名公司研发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园区。